·P檔和全自動的區別在哪里?
剛接觸到數碼單反相機的朋友們會很奇怪的發現相機的模式撥盤上除了表示自動曝光的P檔之外,還有一個全自動擋,這兩者的功能有何區別呢?難不成是廠商吃飽了撐的?先看下圖,分別屬于4家不同廠商的數碼相機模式撥盤照片。這是在論壇中出現的比較多的一個疑問,但一直沒有怎么說清楚。
實際上P檔是在TV和AV這兩種半自動曝光模式之后出現的全自動曝光模式,P和綠區全自動的區別就在于P檔之下你可以自由的設定光圈,ISO,測光模式,連拍模式,焦點等等,而綠區全自動則將所有的控制權都交給了相機,用戶一個選項也不能調節,是真正的傻瓜全自動模式,至于其他的場景模式,比如運動,夜景之類的則是綠區全自動的變種,是已經設定好傾向的曝光模式,比如人像模式相機在設定曝光參數時會偏向大光圈,而運動模式則會偏向高速快門,風景模式和微距模式會偏向使用小光圈等等。
·什么是光學防抖?
防抖技術在近年來開始從高端鏡頭向低端鏡頭普及,除了需要提高ISO犧牲來實現的電子防抖和犧牲有效像素來實現的數碼防抖之外,真正有意義的光學防抖技術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以佳能IS(hift-type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technology,簡稱IS)為代表的鏡身防抖技術,另一種是以美能達AS(Anti shake)為代表的機身防抖技術,孰優孰劣一直是廣大愛好者們爭論不休的月經話題,讓我們先從這兩者的工作方式上說起吧。
佳能首創了IS系統,其他廠商也有類似的技術,比如尼康的VR,騰龍的VC(Vibration Com-pensation) ,適馬的OS(Optical Stabilizer),松下的Mega OIS(Mega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等等,鏡身防抖系統的作用原理是在鏡頭內部搭載了加速度傳感器,感知鏡頭的運動情況之后移動鏡頭中某一片或一組鏡片來補償鏡頭運動造成的圖像位移。
機身防抖的作用原理其實和鏡身防抖的差不多,只不過從加速度傳感器當中感知到的機身運動狀態型號被用于移動影像傳感器來補償圖像位移,這項技術最早由美能達開發出來,發展到現在三星的OPS(Optical Picture Stabili-zer),索尼的SSS(Super Steady Shot),賓得(SR,Shake Reduction),效果最好的當屬奧林巴斯的IS(Image stabiliser)。
·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哪個更好?
這兩種防抖技術都能夠實現降低1-4檔左右安全快門的效果,但是具體哪個更好,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確定的是,在4/3系統上,機身防抖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一方面可以兼容所有鏡頭,節省用戶投資,更重要的是4/3系統的影像傳感器面積較小,重量也較小,移動起來反應更加敏捷,而在APS機身上面,機身防抖的效果恐怕要比鏡身防抖稍微差些,畢竟傳感器重量和體積都增大了不少,移動起來慣性更大,響應速度會有所不及,所以4/3系統最新的機身E3已經可以做到降低5檔安全快門,而APS機身防抖做的最好的索尼a700也只能降低4檔。
另外,可以打個比方來說機身防抖和鏡身防抖,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用鏡子反射陽光到墻上的把戲,而鏡子拿在手中只要改變很小一點角度,墻上的光斑就會跑很長一段距離,那么,如果象讓光斑的位置固定,是穩定鏡子來的方便還是穩定墻呢?
·為什么我開了防抖之后,圖像依然會模糊?
防抖并非是萬靈藥,我們在提到防抖技術時,常常用“可以降低安全快門x檔“這樣的語句來描述,一般來說安全快門是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180mm焦距(以等效135焦距計算)鏡頭安全快門是1/180s,同樣的,35mm鏡頭安全快門大概是1/30s,手持情況下低于這個安全快門就有可能造成圖像模糊,防抖技術的加入可以降低這個安全快門的限制,比如同樣的180mm焦距鏡頭,使用了可以降低安全快門4檔的防抖技術之后,可以在1/90s的快門速度下手持拍攝而圖像不虛,但是如果光線暗到快門速度只有1/30s或者更低的話,那么還是會虛的,所以說即使有了防抖,也要練好自己的鐵手功。
·鏡身驅動對焦好還是機身驅動對焦好?
鏡頭的驅動方式常常也成為愛好者們關心的焦點,所謂鏡身對焦是指鏡頭內置了驅動電機,僅僅從機身取得電力供應和驅動信號,而完成對焦所需要的扭力則由鏡頭自身提供,機身不內置對焦驅動電機或者機身內置對焦驅動電機不參與鏡頭對焦工作,而機身對焦則是指鏡頭沒有內置驅動電機,由機身電機通過驅動軸輸出扭力驅動鏡頭對焦的工作方式。
鏡身對焦的典型例子是佳能EF鏡頭。EOS系統幾乎所有的EF鏡頭都內置了鏡身驅動馬達(那幾個TS-E移軸鏡頭是手動的),EF卡口也是典型的電子化界面卡口,eos機身中也沒有內置對焦驅動電機。而尼康則是典型的機身驅動派(除了僅僅支持AFS及AFI鏡頭的D40/D40X),除了AFS和AFI鏡頭之外,其他的尼康AF鏡頭都是由機身來驅動的。
鏡身驅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鏡頭不同選用不同的對焦馬達,如此量體裁衣不會產生對焦馬達扭力不足或者過剩的情況,不足之處是會增大鏡頭的體積和使鏡頭設計復雜化,因為要分配對焦馬達放置的空間,不過聰明的佳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做出了環形超聲波馬達,這樣只用把鏡頭做胖一圈就可以了,不必占用寶貴的鏡身內部空間。
而機身驅動對焦的優點則是鏡頭設計可以相對簡單,缺點就是對焦馬達扭力固定,有可能會產生大鏡頭驅動扭力不足對焦速度較慢,而小鏡頭扭力過剩的情況,而且為了提高驅動能力,機身對焦馬達一般都會選擇扭力較強的型號,耗電量和噪音都不容樂觀,另外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機身驅動軸和鏡頭驅動軸接合部分一般都有不小的曠量,這對于精確對焦來說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