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永遠裝著責任和使命。”談及自己的藝術追求,王玉華娓娓道來。王玉華是江蘇省攝協紀實攝影委員會委員,常州市攝協副主席,金壇區文聯委員,也是原金壇市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20多年來,他將鏡頭聚焦到抗戰老兵、鄉村建設、時代發展等多個維度,用行動踐行著“鏡頭永遠裝著責任和使命”的執業信念,用光影表現時代特色、記錄歷史印跡。
老兵影像,留載歷史記憶
打開王玉華的攝影集《抗戰老兵》,70余位老兵的肖像躍然紙上。他們都已年近百歲,滿頭華發,仍目光堅毅、鐵骨錚錚。凝重肅穆的黑白影調下,歷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撲面而來,瞬間將觀者帶回那個戰火硝煙、艱苦戰斗的年代。
王玉華對抗戰的記憶是鮮活生動的。爺爺給他講述年輕時在茅麓茶葉公司民族資本家紀振綱家中做傭人,為陳毅等新四軍首長送飯、傳送情報的故事;外公給他講述在朱林、西崗、薛埠街上多次被日偽軍攔截盤問毒打的故事。長輩的講述讓王玉華對抗戰有了鮮活深刻的印象,后來成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的他,仍不忘這一份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記憶。金壇悠久的抗戰歷史和豐富的史料資源,激發了王玉華的創作熱情。確定抗戰老兵這一拍攝主題后,他認真查閱資料、尋訪摸底、制定計劃。老兵人物拍攝與其他人物不同,他們最小的84歲,年齡大的已有90多歲高齡,大多沒有接觸過鏡頭,身體和精神狀態不是很好,語言交流也不順暢,這些都給王玉華的拍攝帶來不少難題。他從認識老兵開始,逐漸與他們親近、聊天,用真心感動老人,讓老兵能夠達到一種放松和自然的狀態。“這些抗戰老兵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出生入死、保家衛國,抗戰結束之后返鄉,大部分在家務農,從未向黨和政府要求什么。”王玉華在拍攝過程中收獲了許多感動,他將這份感動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王玉華希望能把抗戰老兵拍攝得像雕塑般堅毅偉岸,他將照片處理成黑白色調,使其更具歷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希望后輩通過照片看到抗戰老兵們的英勇無畏,永遠敬仰這些祖國的英雄。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王玉華說:“要有歷史和時代的擔當,心中有愛,常懷感動,攝影作品才能有更加鮮活的力量。”
《抗戰往事涌上心頭》 2014年
鄉村剪影,書寫振興華章
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王玉華時刻保持著新聞工作者的敏感,緊跟時代步伐,緊扣時代脈搏,以攝影媒介助力鄉村振興。自上世紀90年代在《金壇日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開始,他就有意識地關注農村、農業、農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農村的點滴變化,用影像書寫鄉村振興的華彩篇章。20多年來,王玉華走遍原金壇市的27個鄉鎮,157個行政村。各村的特色產業、文化名人、發展變化、建設成果,他都如數家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王玉華以生態建設成果、鄉村環境治理、鄉村產業發展等為主題開展拍攝。王玉華生長在農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將這份感情投注到攝影工作中。尋常百姓、農家村野、耕種生活,王玉華深入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樸實無華的影像記錄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帶來的飛速發展,記錄著鄉村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逐漸提高,讓人感到溫情滿滿。
20多年來,他用鏡頭聚焦堯塘鎮謝橋村,在全國勞模周國平的帶領下,謝橋村積極發展花木產業,讓老百姓富裕起來,從昔日臟、亂、差村變成今天的“江蘇省美麗鄉村”“全國文明村”;用攝影記錄朱林鎮黃金村,在黨支部書記嚴清華帶領下,昔日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依靠有機稻米生產脫掉了貧困帽子,先后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稱號;202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王玉華參與組織策劃的“生物多樣,生態優美”金壇攝影展獲得廣泛關注和好評。自2017年擔任常州市攝協副主席以來,王玉華積極帶領骨干會員深入農村,用鏡頭聚焦農村。他對鄉村振興主題攝影的積極嘗試,讓攝影文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讓攝影成為有廣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生活藝術。
《后陽村田野上吸引城市的孩子們》 2021年
藝術精進,影像留存時代
王玉華與攝影結緣于巧合。走上工作崗位后,王玉華有一次參加縣文化館的美術培訓班,聽了攝影前輩的培訓課,對攝影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積極參與新聞攝影,參加攝影比賽,努力向專業攝影的方向發展。談及對攝影藝術的理解,王玉華說道:“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就像是光影的繪畫。攝影是技術和視覺觀察的結合,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要拍攝經過思考的照片,把對事物的理解凝固在某個瞬間。用作品感染他人,在其中投注情感是最重要的。”
接觸攝影以來,王玉華始終把鏡頭對準普通群眾、先進典型人物,通過典型人物的塑造傳播,弘揚時代精神,傳遞正能量。他的攝影藝術作品碩果累累,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新聞攝影作品1500余幅,其中多幅作品獲得國際級、省級大獎——《尋訪抗戰老兵,獻上心中敬意》組照獲2014年度江蘇省優秀新聞作品評比銀獎;作品《送子參軍》獲全國第24屆攝影藝術展覽優秀作品獎,《老兵送新兵》等作品入選慶祝建黨100周年江蘇攝影展,等等。他將自己的藝術追求總結為“眼睛向上,鏡頭向下”。其中“眼睛向上”,指的是緊跟時代,與時代脈搏同頻;“鏡頭向下”,則指的是扎根基層,深入生活。王玉華希望自己能夠不斷葆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拍攝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
王玉華始終堅信,影像不僅有藝術價值,更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作為一名攝影人,必須珍惜歷史機遇,肩負責任使命。談及對未來的規劃,王玉華堅定地表示,會將抗戰老兵和鄉村振興作為長久的創作主題。在過往的創作經歷中,王玉華發現,農村家庭中有許多攝影要素:相冊和鏡框上的參軍肖像、每逢佳節的全家福、孩子的畢業照……從中能夠看到一個人一生的成長變化、攝影技術的發展過程、時代前進的腳步。下一步,他將致力于挖掘攝影對農村家庭的影響及所反映的鄉村生活的變化,盡己所能建立鄉村攝影興趣社團,完善農村影像檔案。歲月沉浮,時光變遷,王玉華始終在記錄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民的生活變化,也始終在變化中尋找著不變的精神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