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高清视频免费观看-成人高清免费-成人高清护士在线播放-亚洲www美色-亚洲wwwwww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http://cnpressphoto.com 2023-04-04 11:02:26 來源:中國記者
0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季春紅

  作者:季春紅 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秘書長、光明網光明圖片事業部總監

  近年來,無人機航拍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在新聞傳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舉措。新華社2022年度照片中,無人機航拍作品被列為單獨類別進行評選,共有46幅無人機航拍作品入選。可以說,無人機航拍的發展,極大豐富了新聞攝影的觀察與拍攝視角,進一步拓展了攝影的表現維度,使可視化報道更立體、更多樣、更全面。

  無人機為新聞攝影插上騰飛的翅膀

  技術變革,傳播介質和載體的變化,以及讀者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的改變對新聞內容的多元表達提出了新挑戰。無人機航拍以新的技術優勢快速應用到融媒體內容生產中。借助于靈活多變的空中視角,為讀者生產出更適合新媒體傳播形態的新聞產品,進一步提升傳播速度與效果。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某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燃爆事故,新京報攝影記者陳杰運用無人機,以超視距遠程遙控,拍下了令人震撼的新聞畫面。這幅命名為《天津爆炸》的作品,獲得了第59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一般新聞類單幅三等獎。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2018年10月20日,由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光明網共同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主流媒體航拍中國攝影圖片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圖為觀眾參觀展覽(季春紅/攝)

  時隔3年,廣州羊城晚報攝影記者林桂炎運用無人機拍攝的《龍騰港珠澳》作品,在第28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得新聞攝影項目二等獎。2021年7月下旬,河南鄭州、新鄉等地遭遇特大暴雨,筆者歷時四天,運用無人機航拍和地面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在光明網、光明日報刊發多篇反映災區抗洪的圖文稿件,其中《奮戰在抗洪第一線》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項目二等獎。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2021年7月下旬,河南省新鄉衛輝市遭遇強降雨天氣,衛輝市內澇嚴重,各救援力量紛紛奔向衛輝市開展全城營救。圖為2021年7月26日,河南省新鄉衛輝市,群眾乘坐工程用車安全轉移(季春紅/攝)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2021年7月26日,河南省新鄉衛輝市,抗洪一線官兵用沖鋒舟轉移群眾(季春紅/攝)

  上述三個獲獎作品的拍攝環境,分別是爆炸過后化學物品散發毒氣的環境、風高浪急的大海和遭遇暴雨的洪澇區,缺乏較好的攀爬登高條件,采訪難度大且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運用無人機航拍,不僅能夠有效規避風險,還能提高采訪效率,凸顯了其面對突發新聞事件,應對復雜新聞現場的技術能力。

  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由16頭云南野象組成的象群從西雙版納州進入普洱市,一路北上(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頭象寶寶,數量變成17頭),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其間,森林消防部門通過無人機航拍,一路跟蹤監測,最多一次使用數量達14架。無人機不僅完整地記錄了象群的遷徙路線,還為媒體提供了大量的報道圖片。

  正是無人航拍在新聞攝影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很多新聞單位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航拍人才,組建航拍隊伍。2016年新華社率先成立了“天空之眼”無人機隊,舉辦了新聞攝影史上第一次攝影記者無人機航拍培訓班。經過系統培訓,首期35名記者取得了無人機“機長”的資質。之后的一年時間,無人機航拍培訓在新華社攝影記者中實現了全覆蓋。光明網一邊選派骨干記者參加專業培訓,一邊依托網絡圖片眾籌平臺——光明圖片庫的優勢,從2萬余簽約攝影師的隊伍中,選拔出100余位無人機航拍攝影師,組建“光明航拍”供稿隊伍,提升無人機航拍生產能力。中國新聞社則以聯合相關單位舉辦“中國無人機航拍大會”的方式,促進飛手競技交流,擴大內容生產。

  此后,以無人機空中視角拍攝的貴州天眼(簡稱FAST)、白鶴灘水電站等一大批超大體量的工程,反映山川河流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題材,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航拍無人機的使用,除了拍攝靜態圖片外,還可以拍攝動態視頻。通過一鍵生成模式拍攝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短視頻,360度全景圖片,為融媒體產品的制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讓新聞現場無死角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鏡頭運用上,還可以靈活運用環繞飛行、遠角平飛、盤旋拉升、俯瞰旋轉、直線橫穿、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的拍攝手法,強化內容的表現力。

  此外,借助無人機遙控器中微信、抖音等App的鏈接,輕松實現航拍內容的分享,增加了新聞的傳播效率。

  技術突破讓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更穩

  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從手機攝影到無人機航拍,新式影像工具,翻開了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嶄新一頁。它不僅解決了以往攝影記者有些現場可望而不可即的采訪難題,改變了攝影記者攀爬登高的拍攝方式,還規避了突發事件、危險現場采訪的安全隱患,能夠輕松便捷地實現跨越地理空間,超視距空對地攝影。

  與地面攝影相比,無人機航拍具有超視距、遠程遙控、便利靈活、機動性強等特點。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無人機鏡頭解像率的增強,電池續航能力的加大,障礙物識別性能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為其飛得更高、更遠、更穩、更準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除了好的主題和攝影記者過硬的技術功底外,還需要具備較好的拍攝條件——鏡頭的視角。這也是在很多新聞攝影現場,攝影記者們要提前選好拍攝位置的重要原因。選擇什么樣的機位,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拍攝視角。無人機航拍,恰恰打破了這種局限,能夠自由靈活地進行前后、左右、上升和下降去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以達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獨特視角和有沖擊力的畫面。

  航拍成本低,攜帶方便也是無人機航拍被廣泛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傳統航拍動用的直升機、動力三角翼、熱氣球相比,后者存在著高門檻、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特點。此外,還需要一定準備周期,從安全角度考慮對攝影者航拍技能也有較高要求,無人機航拍成本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操控人員只要進行短期的系統培訓即可勝任。

  另一方面,攝影無人機不僅起降的機動性超強,體積也遠小于直升機,可進入以前直升機無法進入的地方,即時采集相關圖像。按照機翼構造的不同,無人機可分為固定翼、旋翼(直升機、多旋翼)及撲翼等。目前,在攝影領域常用的無人機是旋翼機。旋翼機有定點起飛、降落,攜帶方便,操控相對簡單,低空飛行靈活,不受起降場地條件限制等優勢。這對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1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這份由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起草的條例,擬將120米以下空域依規開放。也就是說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除了限飛區、禁飛區外,微型無人機無需批準可以在真空50米以下空域飛行,輕型無人機可以在真空120米以下空域飛行,無需申請飛行計劃,但需向綜合監管平臺實時報送動態信息。

  近幾年,隨著無人機航拍的普及,相關企業不惜重金加大研發力度,使其電池的續航能力、照片的像素、飛控性能方面均得到了較大提升。其中續航時間,已經從2014年無人機發展初期的8-10分鐘,提升到40分鐘以上。以大疆無人機御3為例,最大起飛海拔高度為6000米,在無風環境下最長飛行時間達46分鐘;最大續航里程30千米,且能夠適應零下10°C 至40°C工作環境溫度。鏡頭的表現力也令人滿意,某些無人機的有效像素達到了2000萬,最大照片尺寸也達到了5280×3956Dpi。這些技術條件的支撐,讓無人機航拍成為眾多攝影記者的采訪利器。

  行業引導助力無人機航拍規范應用

  作為融媒體時代的新工具,無人機航拍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前景看好,同時也面臨著“黑飛”等問題的困擾。比如,無人機航拍是否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干擾、影響敏感區域地理信息安全、侵犯個人隱私權……

  鑒于無人機航拍的特殊性,經中國記協批準,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于2017年5月7日成立無人機攝影專業委員會,希望其在無人機新聞攝影理論研究、技術推廣、規范發展方面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還邀請法學界、攝影界相關專家圍繞無人機航拍召開學術專題研討會,面向社會廣發征求意見,發布《關于加強無人機新聞攝影行為自律的倡議書》。提出堅定導向、遵紀守法、嚴守道德、安全飛行、保護生態、嚴禁侵權、鼓勵創新七條倡議,加強無人機新聞攝影行為的規范化。幾年來,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指導下,由牟健為攝影撰著的《無人機航空攝影教程》,王建華、季春紅、湯德宏主編的《航拍之美——無人機攝影從入門到精通》相繼出版,將無人機航拍理論研究推向了新臺階。

  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與光明網聯合一些主流媒體,緊扣“輝煌的五年”這一主題,組織骨干記者奔赴延安、上海、雄安新區等地開展深入細致的采訪。通過空中視角集中展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的新變化,用“唯美+紀實”的表現手法展示社會經濟重大建設成果,反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連續兩年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喜迎黨的十九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航拍中國全國主流新聞攝影展覽。這是中國新聞攝影史上,第一次通過無人機航拍反映國家重大發展成就,舉辦規模較大的新聞攝影展。標志著無人機航拍進入發展快車道。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2018年10月20日,觀眾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主流媒體航拍中國攝影圖片展”裸眼3D展區參觀。這是將無人機航拍和裸眼3D技術進行融合,增加觀眾體驗感、沉浸感,提升傳播效果的一次成功嘗試(季春紅/攝)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為集中反映56個民族和相關地區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壯美圖景和偉大成果,2020年至2022年,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支持下,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攝美部、光明網聯合策劃了“百年承諾千年跨越——56個民族一起奔小康”全媒體報道活動。抽調骨干記者歷經兩年深入云南、貴州、西藏、青海等地采訪。以一村一寨、一家一戶等的身邊事為切口,通過微觀視角聚焦個人、家庭和村寨的發展與變化,見人、見事、見真情,廣泛使用圖文、視頻、無人機航拍、微電影等形式,立體呈現56個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中國畫卷。主題采訪中無人機航拍的圖片和視頻占1/3以上。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百年承諾 千年跨越——56個民族一起奔小康”攝影展作品之一:傈僳族。圖為2020年8月23日,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鹿馬登鄉一位村民騎著摩托車通過怒江上的娃吐娃橋吊橋(季春紅/攝)

無人機航拍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

  “百年承諾 千年跨越——56個民族一起奔小康”攝影展作品之一:普米族。2020年8月29日,無人機航拍的云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金頂鎮福坪村光伏基地(季春紅/攝)

版權聲明:轉載須經版權人書面授權并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 金英花 ] [字體: ] [打印] [關閉]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備19055723號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